跳到主要內容

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策展人北川富朗如何以「藝術」翻轉地方

近年來討論度最高的藝術祭,非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莫屬。無論是因為它打破了傳統藝術品只能遠觀而不能褻玩的界線,讓藝術融入生活之中;或是它讓日漸凋零的荒島,翻轉為享譽國際的藝術之島;或是因為它以藝術為橋梁,振興地方經濟,活絡農村發展……。總之,在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成功引發各界迴響下,如今「地方藝術祭」已在日本遍地開花,策展人北川富朗更成了日本藝術、政經、旅遊等各界的焦點人物。

但或許是因為北川富朗所策劃的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和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這兩大藝術祭光芒過於耀眼,所以在大部分關於北川富朗的報導中,對於他初試啼聲之作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(ファーレ立川)」,不是被輕輕帶過就是直接被忽略。

直到看過《Discover Japan-藝術之旅,日本魅力再發現!(アート旅でニッポンの魅力再発見!)》一書後,才發現原來北川富朗對於地方藝術祭的概念,可是從20年前的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」就開始的。有鑑於這方面的華文資料較少,因此就以粉絲的心情,將這篇介紹文翻譯成中文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※譯自《Discover Japan-藝術之旅,日本魅力再發現!(アート旅でニッポンの魅力再発見!)》P97~P99

【北川富朗 VS. 北川一成 對談】

ART FRONT GALLERY  北川富朗(受訪者)
擔任國內外各類美術展、藝術展的策劃者,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等藝術展演活動的藝術總監,籌備各種地方與藝術結合的企畫。

GRAPH  北川一成(採訪者)
設計公司GRAPH的負責人與主要設計師。以製作出「捨不得丟掉的印刷品」為目標與創作出能提高管理資源的設計提案,在國內外獲得高度的評價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請問北川富朗
偏鄉需要藝術的理由是什麼?

現在,非常盛行在鄉村舉辦藝術祭,但藝術祭不光只是展示藝術品而已,重要的是能藉此將彼此串連起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北川一成:由北川富朗先生親手策劃的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(ファーレ立川)」,已經邁入20週年了。像這樣將藝術品展示於街道上的策展方式,在當時可是相當少見的呢。

北川富朗:「立川」曾作為美軍基地,所以在重建時,如果以「都市機能」作為規劃的重點,那它(立川)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機能完善,卻缺少溫度的地方;因此我總覺得要做些什麼才行,於是就提案參與競標。

北川一成:那是個怎樣的提案呢?

北川富朗:我最初的想法是「讓街道本身就很有意思」。被選中的企畫,就是在這個概念上,添加各種要素;所謂各種要素,就是在藝術上,盡可能地不設限創作者的國籍、呈現方法、概念主題等,簡單來說就是盡量挑選形式、顏色不同的作品,讓整體更加豐富有趣。

就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,柏林圍牆倒塌、蘇聯解體,那是個洋溢著多元樣貌的年代,所以我想能表現出當代多元性的創作者,應該也能為街頭注入活力吧!不過在此之前,公共藝術的展現方式,都是固定擺放在高樓大廈正中央的廣場內,但這樣的呈現方式一點也不有趣,再加上也沒有這樣的空間,所以就將藝術品裝置於,像是通風管等具有機能性的設施上或是人行道上等。

北川一成:能隨處接觸到藝術真品,這可說是劃時代的提案呢。

北川富朗:穿梭於街道時,一面欣賞著藝術,然後因為接觸而萌生好感。這就是在地生活與藝術間,關係越來越密切的原因。

北川一成:參與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」的藝術家們,是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,所憧憬的新銳創作者們。如今這些人也都成了各界的權威,當初您能將這些優秀人士聚集在一起,真的很厲害呢。

北川富朗:那時還曾親自到創作者家中進行溝通呢。現在回想起來,真的很感謝大家都願意參與。

北川一成:之後您還策劃了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和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等,想請問北川富朗先生挑選藝術家的標準是什麼呢?

北川富朗:大部分的藝術祭都會組織委員會,再由委員會挑選參與的藝術家。但是這樣做的話,就會變成以過往的功績作為選才標準,導致每次所選出來的創作者都是那幾個人。所以只要是我覺得不錯的藝術家,就算沒有任何代表作,我也會讓他參與。不過也因為這樣,我被抨擊得很厲害(笑)。

現在日本約有150個藝術祭,幾乎都是採用委員會制,因此很容易一直看到相同的藝術家出現,所以由我親自規劃的這 2、3個藝術祭,不採用合議制應該也沒關係吧!

北川一成:您相當重視多元性呢。不過也正因藝術各有不同,所以才能創造對話。我個人認為透過身體所感受到的藝術,能拓展人們的視野。但在一般的美術展中,觸摸和攝影等行為都是被禁止的。所以,以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」為首,由北川富朗先生所策劃的藝術祭,很能引起我的共鳴,如今能有機會一起工作,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,也非常開心。

北川富朗:藝術不一定非要存在於像美術館那樣的白色箱子中,也能發生在鄉村之中。當藝術家置身於大自然中進行創作時,也會隨著環境逐漸產生變化,而這正是地方藝術祭有趣之處。即使是非常忙碌的藝術家,也必需要配合時間來到鄉下,而當藝術家和在地居民聚集在一起時,也有可能會因為做錯事而被打屁股呢,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意思。

雖然大眾很容易聚焦於「以藝術吸引遊客」、「活化當地」等面向,但對於藝術家來說,由於自身和當地產生連結,所以在創作作品時,很自然地會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。因此在地生活、當地居民與藝術家之間的接觸,對於藝術品而言,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。

北川一成:聽起來很棒呢!

北川富朗:對於藝術家來說,這是個愉快的創作過程;而對於作品來說,這些愉快的過程都會表現在作品之中,因此不論是在日本哪個地方舉辦藝術祭,優秀的藝術家們都會願意參與。相反地,如果創作過程讓人不舒服,那藝術家們多半也會卻步吧。況且,就算傑出的藝術家們都願意來參與,我們也不想以所謂美術館的模式呈現,設置強度太高的藝術品,純粹只是想讓街頭巷尾加入藝術的因子,變得更有意思而已。

這同時也是為了不希望觀光客只在舉辦大型活動或藝術祭時才來,如果能透過藝術家的觀點和作品來展現該地的魅力,就能讓旅客願意在活動以外的時間多次到訪,這樣也能解決地方人口數過少的一大問題。此外,也要讓當地居民擁有能自行孕育出在地的魅力,並對外發出訊息的能力,這也是活用藝術的一大重點。

北川一成:並不是只將藝術品陳列起來,就靜靜地等待客人到來。

北川富朗:藝術祭是非常費力的,而且製作和營運都需要錢。就像對待「小嬰兒」一樣,需要耗費許多精力守護與照顧。而這部分也是與在地居民關係最密切的,需要他們主動的幫忙,讓藝術和人們產生連結,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發生變化。

北川一成:所以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這次(2016年)除了藝術之外,也開始著重飲食方面的推廣?

北川富朗:當要吸引其他地區的人們前來時,以「只有這邊才吃得到的食物」為號召,不是最有魅力的嗎?像我被邀請去演講時,雖然討厭演講,但卻告訴對方:「如果也能參與當地秋收割稻的話,那我就順便去演講吧(笑)」。「只有當地才能體驗到的事物」是每個來訪者都想追求的。以前許多藝術家特地到鄉下去,卻還是只能吃便利商店的食物,這情況並不只發生在瀨戶內海地區,因此這次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,不但要讓人期待瀨戶內海的食之味,還要舉辦期間限定的活動,以料理為號召,展現出當地獨有的魅力。

北川一成:我非常嚮往這樣的工作,「誘發對話,創造出超乎客戶期待的成果」。地方藝術祭,正是以藝術擴展雙方對話的活動,讓當地人與藝術,藝術與參觀者,當地人與參觀者,當地居民彼此之間……孕育出各種多元化的對話。


註①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:
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始於2000 年,為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。以農田作為舞台,藝術作為橋樑,連繫人與自然,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承傳與發展,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。「大地藝術祭」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、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社區的資源,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。

註②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:
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台所舉辦之當代藝術國際藝術節。每三年舉辦一次,首次舉辦為2010年。瀨戶內海諸島中保有傳統文化以及自然景觀,但是現今諸島隨著高齡化、人口過稀而漸失活力。藉由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構築島內居民與世界各地來訪者交流的橋樑並為其注入活力,應島嶼傳統文化及美麗的自然景觀而生之當代藝術,向世界展現瀨戶內海的魅力,目標成為世界各地的「希望之海」。

註③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:
FARET 立川是將舊美軍基地進行重建的開發計劃,完成於 1994 年 10 月 13 日。為了改變人們對立川的印象,要從「軍事基地」轉變為「文化城市」,立川市決定將藝術定為城市文化的基礎,並且規劃將藝術融入城市之中。新的城市名為「FARET 立川」,取自於意大利語「FARE(意為創造、新生)」和立川(Tachikawa)的首字母「T」所組成。

【同場加映】
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-以藝術為媒介開啟城市與鄉村間的新可能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前進日本,必修潛規則-血型行不行

在台灣只要一聊到星座話題,瞬間人人都成了占星師,各有各的理論,七嘴八舌的好不熱鬧;但若將時空背景換成日本,這下子可能換來眾人的一臉迷茫,因為大部分的日本人,不但沒有基礎的星座概念,誇張一點的甚至連自己是什麼星座都搞不清楚。所以在日本要想炒熱現場氣氛拉近彼此距離,不能聊星座,而是要開啟「血型」話題,但前提是,你的血型可絕對不能是地雷血型,否則…… 據統計 在日本,約有40%的人曾遭遇過血型霸凌。 只不過是個血型,有這麼嚴重嗎? 關於血型與個性分析,內容上台灣與日本並沒有太大的差異,但兩國國民對於這些性格的接受度可就天南地北完全不同了。例如追求完美的A型,在台灣大多被視為「龜毛又難搞」,但這讓台灣人頭疼的血型,在日本卻是人氣排行榜的第一名;相反的,在台灣被視為隨和好相處的B型,到了日本卻成了最糟糕的血型。 在還不了解日本人的血型觀時,一直不懂為什麼每當說出自己是B型後,現場的空氣總會瞬間凝結個半秒鐘,接著眼前的日本人就會露出一副「原來你是這種人啊!」的詭異表情。直到許久之後,才知道在那結凍的半秒鐘,日本人內心所想的是「天呀!這種我行我素又不合群的人肯定很難相處……」。 而且日本人對於B型的偏見,可是已經達到「 血型霸凌(ブラハラ) 」 ① 的程度,據說有些企業甚至不願聘用B型人當員工,以致於日本勞委會(厚生勞働省)還得出面呼籲「血型與工作能力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」,並對於要求職者在履歷表填寫血型的企業進行關切。此外,這股血型風向還曾被用於選戰之中,日本總理麻生太郎在選舉時,曾公開在官網表示「自己的血型是A型,而對手小澤一郎則是B型」。 日本勞委會 ( 厚生勞働省) 還曾正式發表「 血型與性格的診斷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」的言論,可見血型罷凌的情況並非個案。 究竟是歷史的原罪,還是弱勢的悲哀 至於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討厭B型呢?原因則眾說紛紜,就歷史學派的說法而言,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制度下,人民必需嚴格遵守階級與分工制度,因此養成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群體意識,於是容易不守規矩又不合群的B型,在日本自然受到排擠。 就生物學派的角度來說,根據 衛生署血液中心 的統計,在日本A型人口最多,占比高達40%,而性格和A型南轅北徹的B型,則屬於弱勢族群只佔了20%,所以在守規矩又具團體性的A型社會中,討厭束縛且自我意識偏高的B型,當然很容易就被白眼看

「葉祥明阿蘇高原絵本美術館」走入繪本世界

從一場展覽開啟一段旅程 在歐美、日本等國「繪本」早被當作兒童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,也是親子間傳遞愛與情感的重要媒介。市面上有著跨越世代傳承的經典讀物,也有推陳出新的人氣新作 ……想 在這星光熠熠的童書插畫市場中,走出一條擁有自我風格的路絕非容易之事。 將視角拉到遠方,長長的天際線,一望無際的藍天、大海,大片新綠的草原,廣闊的沙灘 …… 不同於一般以人物主體的構圖,插畫家葉祥明的生命哲學「相較於大自然,一切都是渺小的」在其中畫作中表露無遺。這份跨越國界的人類原始情感,也紛紛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。 而我與葉祥明畫作相遇的契機,是在數年前敦南誠品的一場插畫展「傑克的訊息」。單純的構圖、溫暖的色調、詩意的敘事 …… 在寧靜與和諧中藏有堅定且溫暖的力量,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。而後回頭瀏覽作者資訊時,卻在日本知名插畫家的抬頭下,看見一個相當中國人的名字「葉祥明」。正感到疑惑時才在作者簡歷中得知,原來他是華人移民的第三代。 1946 年生於日本熊本, 1970 年至紐約學習油畫。 1972 年出版第一本創作繪本「我凳子上的白色小鳥 ( ぼくのべんちにしろいとり ) 」後大受歡迎,也在英國、法國、瑞典等國家發行。 1990 年以「風與雹 ( 風とひょう ) 」獲得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的插畫獎,隔年於神奈川北鎌開設了「葉祥明美術館」,並持續創作,除了繪本外,也出版不少詩集。 2002 年回到自己的故鄉,成立「葉祥明阿蘇高原絵本美術館」。 那時看著被綠樹包圍的高原美術館照片,口中還喃喃地說著「好想去喔!」但這個小小的想望,早也隨著時間飄散,直到在阿蘇旅居後才再度喚醒那遙遠的記憶。 前往南阿蘇   探訪夢想中美術館 位於南阿蘇山間的「葉祥明阿蘇高原絵本美術館」,每天只有三班公車來往,但也正因交通不便,可摒除喧鬧的人群,運氣好時還能享有 VIP 級的包場禮遇。 這棟歐風建築的美術館座落於綠色草原間,正門口旁還有傑克小狗的狗屋。 館內以白色調為主軸,左邊為商品販售區,右邊附設有咖啡喫茶空間,內側為展覽區,展示的原稿圖以葉祥明的《小白狗傑克 ( 白い犬のジェイク ) 》系列,以及其弟葉山祥鼎的《藍色蜜蜂 ( ブルー・ビー ) 》系列作品為主。 然而,這

雜貨迷,這樣遊阿蘇!(後篇)舊洋裁女子學校的雜貨聚落、昭和懷舊品專賣店

離開阿蘇神社踏上水基巡禮,走到 猿田彥 史蹟 ( 史跡 さるだひこだいじん ) 石碑 後,許多人都以為岔路後就是住宅區了,便由此折返回神社,但其實真正的雜貨之旅,可是從這裡才正式展開呢! 註:在日本神話「天孫降臨」傳說中,天照大神之孫「瓊瓊杵尊」從高天原 ( 天上 ) 降臨葦原中國 ( 日本 ) ,途中遇上一個鼻長七呎、身長七尺、紅臉的怪人「猿田彥 ( さるだひこだいじん ) 」擋在衢道上,要將天孫迎接至高千穗;而此處 ( 猿田彥 史蹟 ) 據說就是神話中的擋住天孫去路的衢道。 舊洋裁女子學校 (旧洋裁女学校跡) 的雜貨聚落 依著略微退色的木製指示牌遠離人來人往的商店街,彎入寧靜的常民街道,跨過小石橋,淡綠色的木造建築直挺挺的豎立於樹林間。這棟木屋是明治 35 年 (1902) 所成立的「私立宮地裁縫女學院」至昭和 52 年 (1977) 閉校,一度被改為裁縫工廠,但在平成 13 年 (2000) 停工後就被荒廢 ,直到平成 17 年 (2005) 被退休的公務員木下英夫與妻子菊子買下,並花了三年多整修校舍。 採用不破壞原結構,盡可能修復當時樣貌的手法翻修,經整頓後這散發著舊時代美好的空間 ,讓古道具及雜貨的同好們,紛紛要求想進駐於此,於是「舊洋裁女子學校」轉身成為了今日雜貨聚集小型聚落。 雜貨 & 洋服《 Little eagle & AOtsuki 》 踏入木造的舊校舍內,地板傳來嘎吱嘎吱的聲響,長長的走廊上, 陳列著跨越昭和、平成、大正三個年代的舊家具 , 導演三谷喜幸鏡頭中老日本的氣息 飄散於空氣之中。走廊的另一側,至今仍保有當時教室的格局與氛圍,寬敞的方正空間,大大的墨綠色黑板,除去了課桌椅,換上原木色各式家具及吊掛於天花板的漂流木。 帶有新民藝日常美感的 生活雜貨,擺放於老家具上, 帶點波希米亞自然隨興風的服飾 ,則垂掛於漂流木打造的陳列衣架上。 除了生活雜貨外,內也設有咖啡空間, 讓人可在此休息片刻幻想一下當時數台裁縫機一同 喀噠喀噠喀噠 轉動的場景。 法國雜貨 &Café Shop 《 cafe et brocante Tien Tien 》 淡綠色的木屋 (Little eagle &